在上海,一位俄羅斯小姐姐本想找家鄉(xiāng)的味道,走進了一家“俄羅斯商品館”。她滿懷期待地拿起第一件商品,卻發(fā)現(xiàn)上面赫然寫著“中國制造”。她連翻數(shù)件商品,似乎整個貨架都和俄羅斯沒關系。小姐姐感到迷惑,試圖和店員理論,卻被對方不耐煩地趕出門:“你不愛買別買,別影響我們做生意!”
視頻加載中...
網友看到這段視頻后,紛紛笑翻:“全館唯一的俄羅斯元素,就是這位小姐姐本人吧!”
“俄羅斯商品館”這類主題商店,本質上依賴的是一種異國情調的商業(yè)模式。裝潢充滿伏特加和套娃元素,廣告語充斥“原裝進口”的字眼,但貨架上的商品卻大多是本地生產的低成本替代品。
這種模式不僅降低了經營成本,還巧妙利用了消費者的心理:大部分人并不了解俄羅斯商品的具體特點,只要標簽上有俄文字母,配色充滿異域風情,便以為買到了“進口貨”。這種對進口食品的執(zhí)念,成了許多商家賺錢的切入口。
這次事件之所以引發(fā)關注,正是因為一位真正的俄羅斯人揭開了真相。對于俄羅斯留學生或旅居上海的俄籍人士來說,“俄羅斯商品館”本該是他們購買家鄉(xiāng)特產的好去處。但如今,他們面對的卻是一堆與家鄉(xiāng)毫無關系的產品,甚至連經典的俄羅斯巧克力品牌也無影無蹤,取而代之的是模仿設計的“網紅包裝”。
更讓他們感到無奈的是,一旦指出這些問題,還會被視為“不友好”。這種反差感,放在異國他鄉(xiāng)的背景下,顯得更加令人哭笑不得。
上海這家“俄羅斯商品館”被吐槽后,有網友深入探店,發(fā)現(xiàn)貨架上的食品包裝大多印著“上海生產”或“廣東制造”。這些商品的共同點是:包裝上都印有俄文字母或圖案,產品名則是各種生造的“俄式拼音”。
比如,某款餅干印著“Сладкий”(俄語:甜的)的大字,實際產地卻是東莞;一款伏特加模樣的飲料,名字翻譯成中文是“白熊牌礦泉水”,卻充滿了廉價的香精味道。這種低成本包裝和營銷套路,盡管能吸引一些圖新鮮的消費者,卻讓真正了解俄羅斯商品的顧客大呼上當。
所謂“俄羅斯商品館”之所以還能生存,關鍵就在于許多人對俄羅斯文化的想象。而商家利用的,正是這種現(xiàn)象:伏特加、套娃、冷戰(zhàn)風格的包裝設計,甚至是服務員操著“俄式普通話”推薦商品。
然而,文化符號的堆砌無法掩蓋商品本身的廉價感。消費者可能會因一時的獵奇心理買單,但這種短視的經營策略注定難以持久。隨著社交媒體對“假俄貨”問題的曝光,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對這些主題商店失去信任。
俄羅斯商品的特點是什么?是高品質的巧克力?還是酒精度數(shù)驚人的伏特加?對于絕大多數(shù)中國消費者來說,這些答案并不明確。而這正是偽“俄羅斯商品館”能大行其道的原因——他們抓住了消費者的認知空白,用“符號”填充了實質。
但也有業(yè)內人士指出,真正進口的俄羅斯商品面臨著關稅高、運輸成本高的問題,而這兩點直接導致市場價格居高不下。與其花費數(shù)倍的價格購買原裝進口商品,不如用國產替代品填補市場空缺,這也是許多商家選擇走捷徑的原因。
事件曝光后,網友的評論區(qū)成了段子手的主場。有人調侃:“這家店唯一和俄羅斯有關系的,就是那位小姐姐。”還有人戲謔:“建議把店名改成‘俄羅斯風情商品館’,不就沒毛病了?”
但這些評論的背后,反映的卻是消費者對市場亂象的真實不滿。無論是食品、化妝品還是其他商品,打著進口旗號賣國產貨的套路屢見不鮮。當消費者的信任一次次被透支,最終受害的還是整個行業(yè)的公信力。
對于商家而言,如何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不違背商業(yè)道德,是他們必須面對的問題?;蛟S,適當引入真正的俄羅斯商品,結合本地化生產的商品,以透明化的方式進行經營,才是長遠之計。而不是繼續(xù)靠“掛羊頭賣狗肉”的方式維持生意。
視頻加載中...
這場圍繞“假俄貨”的風波,盡管引發(fā)了不少笑料,卻也敲響了市場規(guī)范的警鐘。中國消費者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在不斷增長,而市場要做的,是在滿足需求的同時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。
最終,誠信經營的理念才能贏得長久的市場口碑。希望下次走進類似的主題商店,我們買到的不再只是“偽裝的情懷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