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了,我也放假了,早上躺在床上思索著今天的飲食,思緒便飄向了嘉興肉粽的香氣。
1989年,我第一次踏上上海的土地,面對那車水馬龍、熙熙攘攘的馬路街道,內(nèi)心竟有些眼暈。終于走進了一條安靜的小巷,心也隨之靜了下來。街頭,一個扣著蓋的大鍋吸引了我的目光,旁邊立著一個大牌子,上面醒目地寫著:嘉興肉粽。
作為一個北方人,我僅在端午節(jié)時才象征性地購買幾個粽子,它們通常是甜糯的,如大棗、花生或豆沙。眼前的嘉興肉粽卻讓我產(chǎn)生了濃厚的興趣,我駐足觀望。
這時,一個中年男人走了過來,他打開鍋蓋,熱氣騰騰的粽子散發(fā)出誘人的香氣。他熱情地招呼:“來一個吧,好吃的!”我坐在小板凳上,一問價格,2元一個,在當(dāng)時算是不便宜的。我接過粽子,剝開捆綁得結(jié)結(jié)實實的粽子,它不是常見的白色,而是被醬油浸過的褐色。我嘗了一口,咸中帶甜、甜中有咸,味道美妙,再咬一口,大塊的肉軟爛,味道極好。我細細品味,很快吃完了一個,意猶未盡的我又買了一個。
離開上海時,我還特意買了一些嘉興肉粽,希望能品嘗到那種獨特的味道。
之后的端午節(jié),每當(dāng)我包粽子時,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嘉興肉粽。于是,我嘗試查找其做法,但由于當(dāng)時手機還叫“大哥大”,普通家庭里并沒有,即使有昂貴的“大哥大”,也只是用來通話。因此,查詢做法并不像現(xiàn)在這般方便。
經(jīng)過一番研究,我終于弄明白了嘉興肉粽的來龍去脈,并動手嘗試。前一天晚上,我把豬肉(一般用頸背肉或前肘肉)切塊,加入姜末、料酒、鹽、糖、醬油、生抽、耗油,再將花椒、八角、桂皮煮出香味后放涼,倒入肉中拌勻,放入冰箱。睡前再翻拌一次。
第二天早起,把糯米用水浸泡,大約兩小時即可。撈出浸泡好的糯米,加入適量的生抽、耗油、鹽、糖,再放入花生。然后開始最繁瑣的包粽子環(huán)節(jié),看著別人包粽子輕松嫻熟,到自己手里卻有點費勁。我左手捏著折成漏斗狀的粽葉,右手先放入一勺米,再放入兩塊肉,最后再把米裝滿壓實。小心翼翼地包裹粽葉,用線纏繞,常常兩只手不夠用,還需要牙齒幫忙。盡管時間有些長,但總是能嚴(yán)實地包裹起來。包二、三十個粽子后,腰酸背疼是常態(tài)。
粽子出鍋了,滿滿的成就感!我迫不及待地與家人分享,問他們是否好吃。盡管他們說的“好吃”可能只是為了不打擊我的情緒,但一向耿直的老爸可不管那么多,他直接說:“粽子就是甜的,你非要整成咸的,不好吃?!?/p>
盡管如此,每年端午節(jié)我還是會堅持包粽子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我的胃口和食欲也不如當(dāng)年,但嘉興肉粽依然是我心中的美味。
#文章首發(fā)挑戰(zhàn)賽##頭條講真的#?